第(1/3)页 第二百七十章既粮满仓溢,却遍地饿殍(求全订) 作为一个现代人,本能的有一种优越感,认为自己生活在一个知识大爆炸,而且多了两千多年经验总结的时代,在情商和智商上,应该优越于古人。 但是这种认知优越感也要分阶层的。 跟没有受到过任何教育的古代普通人相比,确实强。 如果跟稷下学宫那样的学子相比,应该也能强一些。 但是如果跟氏族核心子弟相比,那应该很可能会弱于这些核心子弟。 因为后世的知识大爆炸的只是多是碎片化的常识,这这种常识对于物质基础没有达到及格标准的古代,其实是可有可无的东西,这种知识就像是一些稀奇古怪不符合主流时宜价值的发明,简称为。 穷人卖不起,富人不需要。 用造纸术举例子,纸张发明出来的初衷,一定不是为了文化推广这么高大上的情怀原因,一定是为了解决贵族的方便才被发明出来。 而纸张发明出来之后,知识的传播变得高效了,那么对于文化的散播门槛就会降低,贵族作为投资者自然也知道纸张的作用,所以纸张从汉朝正式记载发明一直到隋唐时期普及,至少经历的五百年的时间,其中原因不言而喻。 造纸需要大量的人力投入,而且消费者并不多,没有实际利润,徒增消耗,纸张的作用,对于贵族掌控话语权也没有任何帮助,不到万不得已,这种发明不会轻易的普及应用。 而对于当时的百姓而言,饭都吃不饱,更不用说读书了,而且造纸的原料都是引火之物,在百姓眼中造纸根本就是一种浪费的行为。 而隋朝能够推广普及纸张,也只是隋文帝为了制衡被九品中正制早就的士族霸权,而不得已才采取的十科举人制度影响。 所以如果一个现代人穿越到东汉蔡伦之前,独立造出纸的下场,应该只有两个,第一就是被贵族看重,给贵族打工,第二就是死了。 因为这项发明,不符合当时时代的规则,注定无法推广普及。 而且根据考古发现,蔡伦也并非最早的造纸者,在西安东郊灞桥附近的一座西汉墓中发掘出了一批称之为“灞桥纸”的实物,证实了蔡伦造纸之前至少两百年前,西汉就已经掌握了造纸技术。 从古至今,掌握着规则的,一直都是顶层的那些人。 甚至更阴谋论一些,历史的发展进度,也可能是规划计算好的。 所以在封建时代,需要的知识应该是对当时规则的理解,这样才能够在这个时代活下去。 而氏族核心子弟,从小就是在这个世界核心规则中长大的,所以他们对世界的认知高度,是常人无法企及的。 对于普通人来说,读懂活用《人性的弱点》就可能在普通人中出类拔萃,读懂《厚黑学》就能够尝试成为一个领导者,读懂《自私的基因》就能够接触到规则的本质,还有对人类的质疑。 第(1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