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(1/3)页 潍水之战,韩信击龙且…… 一阵思虑过后,朱由检的思路渐渐清晰起来。 在他看来,这一战的关键无非四点。 其一,组织度。 佯败之术,对军队的纪律和组织能力要求极高。 稍有不慎,佯败就会演变成真败。 一支训练有素、令行禁止的军队,才能在混乱的战场上收放自如。 如李愬雪夜入蔡州,听起来浪漫无比,但背后却是强到爆炸的组织度。 “大风雪,旌旗裂,马冻死者相望……人人自以为必死,然畏愬,莫敢违。” 换做如今的大明卫所,甚至辽东精锐,要执行这样九死无生的战术指令,恐怕早就原地溃散了。 其二,可行性。 用沙袋在潍水上游筑坝,是否真能积蓄起足够的水量? 仅凭人力一个个搬开沙袋,能否瞬间形成摧枯拉朽的冲击力? 战场的选择,季节的考量,天气的变化,是否会导致意外情况发生? 想必韩信在定下计策后,肯定提前派人做过充分的调查、演练,才选定潍水作为最终战场。 其三,战果扩大。 大水隔断敌军,固然能制造出局部的兵力优势,但也意味着放弃了全歼敌军的机会。 若想将战果最大化,就必须提前在对岸部署骑兵部队。 这样敌军溃败之时,才能进行追击和包抄,将击溃战升级为歼灭战。 其四,风险预案。 兵法云,未虑胜,先虑败。 万一龙且不上当怎么办? 万一水势太小,未能有效分割敌军怎么办? 这些意外情况,都必须有相应的预案。 比如,准备接应的预备队,提前构筑撤退路线上的营寨堡垒,与过河部队约定好变数方案等等…… 朱由检在心中将这四点反复推敲,自觉已无疏漏,这才胸有成竹地翻开了那篇被誉为“绝世好文”的答卷。 初看此文,朱由检的脸上不由自主地露出了欣赏的微笑。 好文章! 武状元文质,显然深谙兵法之道,且逻辑清晰,层层递进。 开篇,文质便提出了“奇正相生”的核心论点。 他认为,用兵之道,在于“虚实”与“奇正”的变化。 善于料敌者,常击虚避实。 善于胜敌者,在因正设奇。 紧接着,文章以韩信、光武、周瑜、李愬等数个经典战例,深入剖析了奇谋的本质。 ——正是知彼知己,洞察敌情。 无论是韩信的囊沙堵水,还是周瑜的火烧赤壁,其成功的根本,都在于对敌人心理、形势的精准把握,而非单纯的兵行险着。 看到这里,朱由检不禁略微惊叹。 这古人确实能耐,他自己的答案太过关注实操,反而没有这个开篇立意高深了。 然而,当他继续往下读,脸上的笑容却渐渐收敛,眉头也随之蹙起。 文章在论述完奇谋之后,笔锋一转,开始对“奇”进行分级。 第(1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