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四六0章 女儿会(二)-《希望与图腾》


    第(2/3)页

    田理麦听了,说道:“罗叔叔,你对这些民族文化怎么知道得这么多?那请你给我们说说这‘六月六’其他民族的传说!”

    “那好吧,我先说汉族的‘六月六’。相传在春秋战国时期,晋国有个宰相叫狐偃。他是保护和跟随文公重耳流亡到列国的功臣,封相后勤理朝政,十分精明能干,晋国上下对他都很敬重。每逢六月初六狐偃过生日的时候,总有无数的人给他拜寿送礼。就这样狐偃慢慢地骄傲起来。时间一长,人们对他不满了。但狐偃权高势重,人们都对他敢怒不敢言。

    “狐偃的女儿亲家是当时的功臣赵衰。他对狐偃的作为很反感,就直言在六月六日那天相劝。但狐偃听不进苦口良言,当众责骂亲家。赵衰年老体弱,不久因气而死。他的儿子恨岳父不讲仁义,决心为父报仇。第二年,晋国夏粮遭灾,狐偃出京放粮,临走时说,六月初六日一定赶回来过生日。狐偃的女婿得到这个消息,决定六月初六日大闹寿筵,杀狐偃,报父仇。狐偃的女婿见到妻子。问她:‘像我岳父那样的人,天下的老百姓恨不恨?’狐偃的女儿对父亲的作为也很生气,顺口答道:‘连你我都恨他,还用说别人?’他丈夫就把说出来。他妻子听了,脸一红一白,说:‘我是你家的人,顾不得娘家了,你看着办吧!’

    “这之后,狐偃的女儿整天心惊肉跳,她恨父亲狂妄自大,对亲家绝情。但转念想起父亲的好,亲生女儿不能见死不救。她最后在六月初五日跑回娘家把丈夫的计划告诉了母亲。母亲大惊,急忙连夜给狐偃送信。狐偃的女婿见妻子逃跑了,知道机密败露,闷在家里等狐偃来收拾自己。

    “六月初六日一早,狐偃亲自来到亲家府上,狐偃见了女婿就像没事一样,翁婿二人并马回相府去了。那年拜寿筵上,狐偃说:‘老夫今年放粮,亲见百姓疾苦,深知我近年来做事有错。今天贤婿设计害我,虽然过于狠毒,但事没办成,他是为民除害,为父报仇,老夫决不怪罪。女儿救父万分危急,尽了大孝,理当受我一拜。并望贤婿看在我面上,不计仇恨,两相和好!’从此以后,狐偃真心改过,翁婿比以前更加亲近。

    “为了永远记取这个教训,狐偃每年六月六日都要请回闺女、女婿团聚一番。这件事情张扬出去,老百姓均相仿效,也都在六月六日接回闺女,应个消仇解怨、免灾去难的吉利。年长日久,相沿成习,流传至今,人们便将六月初六日称为‘姑姑节’。

    “据说六月六日也是佛寺的一个节日,叫做‘翻经节’。其传说是唐僧到西天取经回来,不慎将所有经书丢落到海中,捞起来晒干了,方才保存下来。因此寺院藏经也在这一天翻检曝晒。这是汉族人传说的六月初六日节庆。”

    田理麦和蒋雯雯包括罗思思听了之后,均感这六月六日的传说有其故事性。罗思思问道:“爸爸,还有其他民族的呢!”

    罗叔叔笑着说道:“对于‘六月六’这个节日比较重视的是布依族了。‘六月六’是布依族人民的传统佳节,由于居住地区差异,他们过节的日期也不统一,有的地区六月初六过节,称为六月六;有的地区六月十六日或农历六月二十六日过年,称为六月街或六月桥。布依族人民十分重视这个节日,有过‘小年’之称。

    “每逢‘六月六’节日来临,各村寨都要杀鸡宰猪,用白纸做成三角形的小旗,沾上鸡血或猪血,插在庄稼地里,传说这样做,‘天马’(蝗虫)就不会来吃庄稼。节日的早晨,由本村寨几位德高望重的老人,率领青壮年举行传统的祭盘古、扫寨赶‘鬼’的活动。

    “除参加祭祀的人外,其余男女老少,按布依族的习惯,都要穿上民族服装,带着糯米饭、鸡鸭鱼肉和水酒,到寨外山坡上‘躲山’(当地汉族人民称为赶六月场)。祭祀后,由主祭人带领大家到各家扫寨驱‘鬼’、而‘躲山’群众则在寨外说顾长今,并有各种娱乐活动。

    “夕阳西斜时,‘躲山’的人们一家一户席地而坐,揭开饭箩,取出香喷喷美酒和饭菜,互相邀请作客。一直等到祭山神处响起‘分肉了!分肉了!’的喊声,人们才选出身强力壮的人,分成四组,到祭山神处抬回四只牛腿,其余的人,相携回到家中,随后各家派人到寨里领取祭山神的牛肉。

    “节日娱乐活动,以丢花包最为有趣。花包是用各种彩色花布做成形似枕头,内装米糠、小豆或棉花籽。花包的边沿缀有花边和‘耍须’。丢花包时,男女青年各站一边,相距数米,互相投掷。其方法有右侧掷、左侧掷和过顶掷,但不准横掷。要求甩得远,掷得快,接得牢。
    第(2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