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(2/3)页 道家儒家以天下至理迷惑君王。 法家以急功近利,立竿见影来讨好君王。 而兵家,通常不搭理君王,他们更注重在兵士。 兵家的代表人物,吕尚,孙武,孙膑,尉缭这些个人,记载中都是给君王甩脸子的大佬。 吕尚东海钓武王,阖闾七见孙武,齐威王千里救孙膑,尉缭更是见王不拜。 至于吴起,白起,李牧,廉颇,剧辛,乐毅,匡章这些兵家名将更基本上出征在外就忘记有君王这回事儿,最后导致功高盖主下场凄惨。 这主要原因就是,兵家与其他诸子百家不同,因为他们是掌握着军事权利的实权派,所以他们更知道,自己依靠的是实打实的战功,而非军事理论。 在兵家的眼中,实践才是证实自己价值的唯一路线,而如何实现你自己的军士理论,那就是要从基层士兵身上入手了。 士兵不是奴隶,更不是机器人,尤其是西汉之前的军队,百分之八十以上做不到‘令行禁止’这种基本军队条令,绝对服从的命令,而且春秋时期的兵士,基本上都是百姓,这个百姓不是普通民众,而是指大氏族的旁门子弟,也就是‘良家子’才能服兵役。 一方面是服兵役能够积累功勋,另外就是春秋时期的兵役装备武器都是要士兵个人负责的,普通民众根本负担不起装备开销。 但是秃了毛的凤凰也不是野鸡,就算是不起眼的氏族子弟,也各个心高气傲的,所以如何管理军队,是早期兵家主要研究的课题。 孙武说兵伐谋,其次伐交,其次伐兵,不只是一种对敌人手段,同时也是一套治军体系,用权谋控制士兵为上策,用利益交换为中策,用酷吏严法胁兵是下策。 所以一个合格的兵家,一定是一个玩弄人心的高手,而且还是深谙底层百姓和黔首的高手。 春秋时期打仗有一个硬性要求,就是主将一定是国家公子级别的核心贵族,所以孙武,庞涓孙膑这些名将在春秋时期,很难独自挂帅,这种规定一方面是为了监督大将,另外一方面是要激励百姓士兵,告诉他们,他们是为了国家的荣誉和利益而战。 这种情况到战国时期有了转变,因为春秋时期战争越来越频繁,规模也越来越大,百姓子弟死的都差不多了,不得已才从‘贱户’中征兵,这个时候,为了国家荣誉这一套就不好用了,兵家的权谋高明之处就显现出来了。 那就是笼络人心,让士兵为将军而战,也就是所谓的知遇之恩。 最显著的例子,就是吴起吮疽,吴起治军严厉,但是以身作则,跟士兵衣食住行都一起,而且还会帮受伤的士兵吮疽治理伤口,不但能过获得士兵的尊重和爱戴,更让士兵得到一种精神满足感,同时给士兵营造出一种‘阶级模糊’的错觉,会认为将军也是跟他们一样从小兵慢慢爬上去的所觉,以为他们也有机会。 所以不管出于报恩还是私利,在战场上都会奋力杀敌。 吴起就是用这种方法,打造出了盛极一时的魏武卒,因为他掌控了底层兵士所有的精神物质需求。 所以在这方面,兵家绝对是最专业的术业专攻。 张唐也是出自兵家,而且还是稷下学院的兵家子弟,虽然王诩没有问出他师承何人,但是估计也绝非普通等闲,而且张这个姓氏,也很好推演出张唐的家世。 先秦张姓出清阳,祖先是为黄帝制造弓箭的孙挥,春秋时期分为两支,一支是周宣王重臣后被封在韩国成为韩国大氏族的张仲一脉,这一脉就是后来张良的祖先。 而另外一脉是晋国大夫解张一脉,是张仪的祖先。 第(2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