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637节 奇人异事-《极限警戒》
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
    第(1/3)页
    古代人起名和现代还是有些区别的,古人的名字,多寄托了父母对子女未来的希望。
    因此古代名字有很多关于德、仁,明、照,是父母希望子女德行高尚,明睿清醒。这不像现代,多是轩、梓、浩、然,像是父母希望子女做个伟大的建筑工人般。
    赵佶绝不笨。
    若是笨人,如何能创瘦金体传世?
    历代君王传世的东西,多是一些粉刷的记录,唯独赵佶独树一帜,是以赵佶的言下之意也是昭然若揭。
    赵明诚名字为明诚,但你为人是否真的是明心诚意?
    赵明诚哑然。
    揽秀轩内一片寂静。
    能明白赵佶意思的没有几个,哪怕李彦听赵佶这般言语,亦是有些不明所以,因为他从未想到过赵佶会有清醒的事情。
    清醒的赵佶,怎么会将陈东下狱?
    都说伴君如伴虎,天威难测。但得到这种评价的君王或者性格不稳,或者走入权术的歧途。
    李彦见天子不动声色,始终难以揣摩圣意。
    这对他来说,是极为罕见的事情。
    这些年来,他们对赵佶的性格可说揣摩的透彻——这是个不知民间疾苦的皇帝,随心所欲。这又是个恃才放旷的皇帝,自视极高。
    因为不知民间苦,是以赵佶的很多旨意脱离实际,最终解释权终归李彦他们所有,解释只要让赵佶听着是为赵佶着想就好。
    因为自视极高,所以赵佶很难听得进批评,赵佶近臣之间有个都熟知的法门——天子永远是对的!他们要表现的一切都要是为了维持天子的正确。
    只要做到这点,就可有功无过!
    李彦以数万顷土地进献,终将陈东送入监牢,内心着实肉疼,可他这么做, 也实在是因为不得已。
    眼下赵佶像走上了正道——他常走的道路, 李彦却始终不能安心,因为他发现天子和以往好像没有差别,又像大有不同。
    问题究竟出现在哪里?他李彦想不明白。
    许久,赵佶扭头望向张继先, “朕还记得, 道长曾和朕有过诸多言语。”
    张继先只是笑笑,“不知圣上说的是哪一句?”
    赵佶喜怒不形于色, 只是道:“当年初见道长, 询问道长居龙虎山,曾见龙虎否……”
    张继先微有扬眉。
    第(1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