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五十二章 语惊四座-《独步天涯.》


    第(2/3)页

    云逸墨一笑,“哈哈,耶律将军不要激动,我也认为该战!”

    韩知古冷哼一声,“少阁主,你又不是我大辽之人,我们与宋打起来,你正好在旁边看个热闹。你可知道我大辽现在国力,比之太祖时下降了多少吗?如果两国交战,其中胜负几人能知?”

    云逸墨摇头道:“韩大人所言差异,岂不闻唇亡齿寒之理?如果大宋灭掉北汉,他们的实力就会愈发壮大,下一步势必攻辽。现在的大宋虽强,可毕竟兵士作战经验有限。但到了那时,他们可就不仅有了经验,就连后方的粮道都可畅通无阻了。依韩大人所言,现在大辽都未必是宋朝的对手,试问到那时还有什么实力与大宋一决雌雄呢?此番如是大辽愿意出兵,我与主公自会助一臂之力,我想要胜宋朝,可谓易如反掌!”

    韩知古被云逸墨反驳,不禁一愣,随即他问道:“少阁主,你不是高卧涟霞,不愿参与俗事,几时有了主公?但不知你家主公又是何人?”

    云逸墨答道:“韩大人有所不知,我家主公正是原来的武林盟主慕容燕云。他日前亲自到涟霞山恳请我出山,我心中感念知遇之恩,自然要为之效命。”

    韩知古听后,不禁放声大笑,“哈哈哈,我当你家主公是何许人,原来是那个连山寨都守不住的慕容燕云。少阁主也算是当世大才,竟投了这么个无才无能的主公,让人笑掉大牙!”

    在场二十余个文臣见韩知古笑了,也随着大笑起来。他们笑声极是放肆,完全没把慕容燕云和云逸墨放在眼里。

    云逸墨见他们嘲笑自己,并不生气,只是冷笑,“呵呵,难怪中原百姓都称你们是蛮夷,果然是些目光短浅、胸无大志之人。”

    韩知古听云逸墨如此说,脸上的笑容不禁一凝,本想发难,忽又冷静下来,问:“少阁主,你倒是说说,我们怎么就目光短浅、胸无大志了?你又有何才能,就敢说自己眼光独到,胸有河山了?”

    云逸墨缓缓说道:“韩大人,你难道不知,当年汉高祖也不过区区一亭长,数次败于项羽,却在垓下一战成功,逼得霸王乌江自刎,得了大汉锦绣江山。岂不闻三国时,刘备仅为织席贩屦之徒,却可坐拥荆、益两州,三分天下。你们只知我家主公败于宋军之手,但你们可知他带千人退宋朝四万大军之事吗?如果我家主公能有大辽这般国力,只怕宋朝只配仰我们鼻息而活,哪里会像你们这样畏缩不定?”

    韩知古听云逸墨口若悬河,言辞犀利,难以对付。他正犯愁间,萧律珍开口道:“少阁主,你说你们如果有我大辽的国力就能让宋俯首称臣,不知你的才能可比哪位古人啊?”

    云逸墨一笑,折扇轻摇,“我也不想夸口,自比兴周八百之吕尚,定汉四百之子房也就罢了。”

    萧律珍冷冷的道:“不知少阁主治过什么经典,就敢如此大言不惭!”

    云逸墨问道:“不知萧大人所说的经典都有哪些?”

    萧律珍一笑,得意的道:“自然是诸子百家,易经八卦,兵书战策之类的了,少阁主倒是说说,你都治过什么呀?”

    云逸墨微笑道:“我当是什么经典,原来萧大人指的是这些。在下才疏学浅,却明白为大将者必要通天文、识地利、知奇门、晓阴阳、观阵图、明兵势。方才萧大人所说的经典,我无一不是倒背如流,不信萧大人就来考考在下呀!”

    萧律珍见云逸墨说得如此轻松,自然明白云逸墨对此之精通,绝非在场众人所能及,如果自己真的去考他,到头来丢丑的反倒是自己,他一时也是不知如何应对了。

    这时一人冷笑道:“少阁主,你自诩人中龙凤,那依你看赵匡胤又是什么人呢?”

    众人寻声看去,见说话的是辽国名臣萧处文。云逸墨见到萧处文问自己,答道:“赵匡胤受周大恩,却心怀不臣之心,行此篡逆之举,乃天下少有之逆贼,又何必问?”

    萧处文道:“少阁主,此言差矣!赵匡胤胸怀大志、武艺超群,他现在已有了大周之地,将来必定一统南方。就是我们大辽也不敢与之正面交锋,你家主公与他斗,岂不是以卵击石,自不量力?我要是少阁主你,就劝你家主公降宋算了!”

    云逸墨闻听此言,不禁大怒,点指萧处文,厉声道:“萧处文,你少在此说这种无父无君之言!赵匡胤篡周自立,打死公主,可谓倒行逆施至极,本应天下共讨之,天下共诛之,你却在此为奸贼张目,你这种小人实在是不知天下还有忠义二字!”

    萧处文被云逸墨痛斥,不禁满面惭愧,哪里还能再说出一句话来。

    “少阁主,你少要在此学苏秦之口、张仪之舌,你以为就凭你几句话就能让我们大辽出兵,让你们这群无落脚之地的草寇得利吗?”这时李皙不由怒道。

    云逸墨看向李皙,问道:“李大人,你以为苏秦、张仪只会信口开河吗,那你可大错特错了!想当年苏秦佩六国相印,联合六国共抗暴秦,当真英雄也!张仪更是机智百出,骗得楚怀王身死国灭,亦高人也!他们几时像你们这些人一般,见到敌军就只知议和,实在把耶律阿保机的英雄豪气丢了个一干二净!”

    众人见无论怎样为难云逸墨,都被他引经据典、精辟入理,对答如流地给化解掉了,众文臣个个心中都不得不佩服,谁也说不出话来。

    耶律休哥此时大笑,“哈哈哈,少阁主之才华世间只怕再无第二人了!我相信凭着这番口才,想要说服陛下,只是举手之劳罢了!”

    云逸墨对之一笑,“耶律将军,此战要胜,只怕还要你费些力气。”

    耶律休哥点头,“我身为大辽臣子,焉有不出力的道理。如果陛下肯派我出战,我定保先生为军师!”

    云逸墨却要摇头,正想再说什么,这时一个小太监进来说道:“诸位大人,陛下要升殿了,快随杂家上朝去吧!”

    众人听说陛下要升殿了,云逸墨当先走了出去,辽国众臣也都纷纷随着向金殿走去……

    五十三章     初试锋芒

    云逸墨到了金殿中依旧从容不迫,他折扇轻摇,嘴角微微带着笑意,心中良策早已成竹在胸,只待辽国皇帝耶律璟升殿了。

    半晌,一位身着龙袍的中年人走了出来,他缓缓坐到了龙椅上。刚坐稳,便连连打了几个哈欠,一脸的倦意。金殿中群臣这才三呼万岁,许多大臣正欲进言,耶律璟竟已然打起瞌睡。

    韩知古、耶律休哥本有许多事想要上奏,可看到陛下睡着了,不敢打扰,不禁长叹起来,“唉,陛下日日夜里饮酒,白日酣睡,奈何奈何呀!”

    云逸墨却没有一丝着急,只是笑着道:“陛下,你可知这天下最好的佳酿是什么吗?那可真是闻者流涎,饮者更是终生难忘啊!在下有幸,曾品过此酒,其香醇确是天下无双无对呀!”他说着咽了咽口水,仿佛甚是陶醉。

    耶律璟隐约听到闻云逸墨所言,竟从睡梦中醒了过来,神情极是兴奋地看向云逸墨,问道:“你是什么人,寡人怎么没见过你?你快告诉寡人,你所说的到底是什么美酒,朕这就派人去重金买来!”

    云逸墨一笑,“回陛下,在下是水云阁的云逸墨。陛下想喝这美酒,何须花重金去买,只要您肯答应一件事,在下这就让手下人带美酒入宫!”

    耶律璟闻言大喜,“哈哈哈,好说!好说!你快说是什么事?”

    云逸墨手中折扇一收,发出咔的一声,“陛下,在下不但可以送您美酒,还可为大辽解燃眉之急。”

    见耶律璟睁大了眼睛还伸长了脖子,云逸墨故意停顿了一下,“现大宋陈兵北汉边境、对您的属国虎视眈眈,只要您肯把兵马大权暂交与在下,在下便可为您退去大宋十万人马,不知陛下以为如何?”

    耶律璟点头道:“云逸墨,你既能为寡人退敌,又肯为寡人送酒,当真难得!你有什么要求,快说,朕无有不允之理!”

    云逸墨一笑,“在下知大辽国土辽阔,物阜民丰,大小城池不下百座,所以想求陛下能将辽东三城借与在下,也好让在下和我家主公有个安身之所。”

    耶律璟笑道:“不就是三座城池吗,送你就是,只是退敌、送酒之事可要尽快!”

    云逸墨点头,“陛下,您放心,在下必在十五日内办妥,到时陛下莫要食言啊!”

    韩知古见云逸墨竟出口就要城池,正欲拦阻,耶律璟却已说道:“寡人一生从不愿失信于人,你大可放心!”

    云逸墨一拱手道:“那就多谢陛下了,在下就不打扰陛下政事了,告辞!”他说着潇洒转身,从容而去。

    他才一出金殿,耶律璟便又沉沉睡去,全不把殿中等候上奏的群臣放在心上。

    云逸墨出宫,打马回了耶律蒲奴的府邸。才到府门,下人便迎了过来。云逸墨吩咐他们取来了笔墨纸砚,自己紧闭了房门,洋洋洒洒写好了一封信,随即把信交给了下人,让他把信火速交到慕容燕云手中。

    这时,耶律蒲奴也已经下了朝,回到府中。云逸墨见到他,便道:“耶律大人,我有一事相求。”

    耶律蒲奴笑道:“少阁主,你今日在朝房和金殿上的表现,当真让我敬佩至极啊!你有什么事,尽管说,只要我能办到,一定满足你!”

    云逸墨莞尔一笑,“倒也不是什么难事,只是想烦请您把耶律将军请到府中,我有事与他商议。”

    耶律蒲奴点头,当即亲自到耶律休哥府中,把他请了过来。三人到了一处,见了礼数,随即到了书房中,紧闭房门密谋起大事来。

    话说陈兵北汉边境的十万宋军, 在慕容延钊的带领下,按梅花形在山麓前五里外扎下了营寨。慕容延钊向来治军极有法度,日日练兵,他每天都让士兵演练九幽鬼境的万魔无相阵,只待赵匡胤一声令下,就可荡平北汉。

    可这日,他正站在帅台上指挥军兵操练,忽然发现在离自己军营一里外,不知何时竟建起了一座极高的瞭望台,在瞭望台上有辽国的士兵朝自己军营方向观察。

    慕容延钊见此一皱眉,心道,“北汉是辽国属国,我要用此大阵荡平北汉,如果被辽国人看破其中变化,岂不是很麻烦!”但没接到朝廷命令,他哪敢擅自出兵,不禁心中一阵恼火。

    慕容延钊白日里忙着演练大阵,哪得休息,到了夜里,他自是睡得很熟。正在熟睡之际,突听自己营中一阵大乱,似乎是有敌人前来截营,他忙披挂整齐,手握元屠,出了大帐。

    帐外一片混乱,只见一个手持赤红宝剑的大将,率领着数百的辽国铁骑从东北方向大营杀来,直奔自己的中军大帐。他们横冲直撞,所过之处死伤了无数官兵。
    第(2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