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23章 生财之道-《昌文》
第(2/3)页
刘长发道:“没得那么厉害,但这个酱料我绝对是了心思的,看得上的,愿意买的就买,我不强迫,实在没人买,我就自己去城里搞个烧烤馆子。”
黄昌文道:“只要你愿意,我相信买的人不在少数,只是你一个人忙得过来不?”
黄昌文觉得家庭式的作坊注定做不大,也不能充分发挥出应有的作用,应该扩大规模,最起码要做到一天供一次料,而不是一个星期。
否则烧烤的生意又怎么能做大?
现在从联合村去城里,每天都有四五班次的车,只要喊师父们带上去就行了,然后城里的人直接去车站拿,也用不着刘长发每天亲自运送。
销量上去了,产量就必须提高,那么消耗的原料,需要的人工都会增加,处处都能为联合村的百姓带来收益。
刘长发道:“没得问题得,我们一家五六个人够了,真要做大了,需要扩大规模的时候,我一定会请人的。”
黄昌文道:“做生意最重要的就是口碑,口碑要建起来不容易,不能因为佐料的供应不上,坏了他们在城里的生意,所以一定要有备无患,我晓得秘方都不能轻易外传,但你的儿子这些,你可以教一下他们,你忙不过来的时候,他也可以亲自上阵……”
虽然生意还没有开始,黄昌文却考虑长远,开始讲起重点。
众人边吃边喝,尽兴而回。
谢文明总结道:“老刘,你这个佐料就是一个催化剂,是及时雨啊!”
刘长发不明白什么叫催化剂,但领导高兴,他的内心也开心,呵呵地笑着。
而黄昌文的心中,又是另一种境界,他更相信劳动人民的智慧是无穷的,决定扶持有创意的想法,印发文件,让大家有什么想法都积极地提出来,要敢想敢干,村委会的领导班子会全力给大家把关。
并把刘长发树立成了典型,让大家都向他学习,也希望想进城里开馆子或是做烧烤生意的都去找刘长发学习。
有了激励,不管能不能成,很多人都说出了自己心中的想法,其中中青年的占比高达百分之九十。
他们有的想搞养猪场,有的想养鸡养鸭,有的想种菌子……
想的人多,做的人却少,毕竟这一切都要大的投入,可一但失败,风险没有人愿意承担。
毕竟在村委会的政策里,只有技术上的帮扶,没有对风险进行兜底的措施。
黄昌文听了他们的想法,帮忙出谋划策,在他苦口婆心的劝说下,有一部分人开始实施自己的想法。
江远是平丰生产队的村民,房子靠着河边,又是单家独户,除了种庄稼之外,凭着地理优势,他养了两条狗,十几只鸡,二十多只鸭子和十几只鹅,日子过得还算舒坦。
他一直想提升自己的养殖规模,可是妻子就是不同意,觉得养多了又累,风险也大,万一得鸡瘟之类的,全部死了,亏损难以承担。
第(2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