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一千五百六十八章典藏精品-《我的系统不正经》
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
    第(1/3)页
    天启青花五子登科罐,直口短颈,熘肩鼓腹,圈足。
    通体以青花绘就,层次丰富,布局得宜,毫无繁缛之感。
    釉色泛青,釉质细润莹白,胎釉结合紧密,与青花翠蓝之色互为映衬,相得益彰。
    腹部绘“五子登科图”,人物神态各异,动静结合,古典韵味极浓。
    笔意精微,图中景象呼之欲出,蕴含文雅祥瑞之气。
    这算是天启朝,不可多得的上乘之作。
    最后是崇祯朝,这一朝其实没有什么特别之处,还不如天启。
    此时的青花瓷特色,跟天启也差不了多少,最多也就是落款不同。
    款识的问题,之前陈文哲已经梳理的十分清楚。
    所以,在做天启瓷器的时候,变幻一下底款,崇祯的瓷器也就有了。
    之后就是清代的青花瓷,清代前期青花基本都采用浙料。
    但由于青料制备技术和绘彩工艺的不同,因此各时期青花呈现不同的特点。
    顺治时期禁止出口贸易,工匠们争夺国内市场,所绘的纹饰迎合大众需求,表现出社会环境的封闭状态。
    青花纹饰沿袭明风,同时创新,以洞石纹饰、梧桐叶纹饰为主,凸显顺治时期的社会环境的宽松。
    这一时期的风格特色还是很显着的,比如看这件青花洞石芭蕉凤穿麒麟纹罐。
    它高25cm,宽22cm,圆口,短颈,丰肩。
    罐体鼓起,下腹略收,整体显得丰润饱满、稳当厚重。
    通体内外施白釉,白中泛青,莹润素雅。
    腹部绘制凤穿麒麟纹饰,以芭蕉、山石为背景,瑞兽绘画栩栩如生,山石勾勒流畅洒脱。
    青花浓澹有致,明朗清新,釉色白洁均净,画面生动赏心悦目。
    顺治青花器的种类有不少,器型较少,主要有炉、觚、瓶、大小盘、碗、罐等。
    胎体总的来说较粗糙,大器如炉、大盘、觚等胎体厚重,小器如小盘、碗等胎体则较轻薄。
    但也有个别器物胎质细腻、致密的,可见糯米状。
    底釉多白中闪青,有的还略显泛灰,釉层稀薄。
    青花料应是浙料和石子青两种并用,致使发色有的青翠、有的青蓝。
    其中炉的青花发色多显青翠,其它器物的发色多显灰蓝。
    纹饰多见花鸟、山水、洞石、秋草、江上小舟、怪兽、瑞兽、芭蕉、云气等。
    第(1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