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(3/3)页 现在月饷仅现钱就五钱银一个,全大明两百多万兵马,一个月就要一百多万两,再加上官员的钱粮,开销巨大,皇帝还要取消宝钞,那有这么多银子。 夏原吉虽然是户部尚书,报的事是兵部的事,算在兵部奏折里。 朱高煦想了想,批复道:“知道了,朕会多多赚钱。” 不知道夏原吉拿到之后,会什么表情。 当了皇帝之后,朱高煦发现真是事多。 当天奏折算是比较少的一天,却同样是各种各样,这边有水灾,那边缺粮,这边河道不通,那边有倭寇。 朱高煦这才发现现在都有倭寇了。 而大部份官员处理事情都比较简单,比如某地水灾,他们的批复则为令户部拨发,地方配合赈灾。 简单说让户部出钱,地方配合也出点,一起赈灾,至于怎么赈怎么具体干,都不会说。 这也是古代赈灾老是会有舞弊的事情发生,官员私下扣克贪污不止的原因吧。 等大伙轮批了三次后,朱高煦把几人叫到身前。 “河南信阳水灾,你们这样批复是不行的。” 大臣们面面相觑。 “信阳州多少人?”朱高煦问。 众人纷纷茫然,明显不知道。 “也不能怪你们,以后上报灾情,需要估计受灾面积,大概人口。” “着户部拔粮一万石,银五千两,由锦衣卫、当地按察司、信阳卫三方共同配合地方赈灾。” 这是大明甚至以前各皇朝都没有这么干过的事,众大臣听的一愣一愣。 接着朱高煦解释,要他们根据朱高煦的想法,列个章程,然后发全国通报。 大概是,各地报灾情,先要报受灾面积和大概人口,需要多少支援。 朝廷随便下拨部份,并同时派人实地查探。 赈粮和物资由就近无灾县府先提供,户部再还粮或还款,若就近没有的,则户部先拔。(大明户部在很多地方都有粮仓,下一步朱高煦要着重粮仓的管理,严防后世粮仓起火这种莫名奇妙的事情发生) “赈灾中,锦衣卫会同其他省的按察司现场查实受灾情况。” 朱高煦说的第一条就让他们眼前一亮。 山东受灾,要用其他省的比如浙江按察司派人前往,京城锦衣卫派人前往,联合办公。 除了核实情况,更是监督救灾用粮和用钱。 当地卫所要参与,弥补人手不够的情况,同时也有监督的作用,这样就是三方联合监督,加上本地官员,四方办事,其中锦衣卫和按察司是要去查问题的。 而当地官员和卫所,尽力要保证做到自己没有问题。 朱高煦飞快说完,令他们七天内列出个详细章程,给皇帝过目,以后有任何灾情,按章程办事。 朱高煦更指出,受灾后,当地和附近州府先办事,再上报,朝廷肯定不会拖欠他们。 古代有些地方官员先上报,等朝廷下了旨意,再开始赈灾,人都死了很多了。 当天朱高煦重批了很多奏折,要求编备数个章程,包括要求各地兴建水利,朝廷准备专门在户部成立水利司,拨巨资支持。 因为吴哥王朝和占城的水利非常发达,当地粮食产量也特别高,大明在这方面远远落后,中后期也是天灾不断,甚至还有旱灾出现。 但几位大臣的意思,缺钱啊,陛下那得有多少钱啊? 朱高煦想着,交趾和福建和钱粮,快运来了吧? (本章完) 第(3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