4 我的木艺,天下无人能及-《大唐公主的小驸马》


    第(2/3)页

    一旁的宋璟只当这是一次普通的对话,拿出之前定的各州衙目标统计,“若要确保执行,必然不能是那一州的责任。”

    沈三问结果,粗略的扫了一眼,“若是按照现在的目标,需要国库拿出多少银子,几年可以完成。”

    宋璟不说话了,其实现在国库充裕的很,特别是突厥煤矿供应来大周以后,这钱不该省啊。要想马儿跑,又不想给草吃,至于这么守财奴吗?

    崔玄忙询问,“是这计划有问题?用国库开支是目前最快的办法,如今朝廷不差钱,只需要一年开支的十分之一。”

    沈三问摇摇头,“这不是最快的办法,如今下发的是任务,任务完成是没有奖励的,很多人会应付差事。如果把这些当作是政绩考核的加分项目,是优点,那样更好。”

    崔玄最佩服沈三问的一点便是他懂人性,正经的治国之策没有,歪点子层出不穷,还能歪打正着,“政绩关系升迁,甚至贬罢,因为地势不同,总有地方完不成这政绩,会不会引发人心不安和不满?”

    沈三问摆摆手,“绝对不会,我们在京中制定的对策,选定的树种,甚至栽种面积要求,都难以具体化。放权到地方,他们知道什么树更容易存活,适合当地的气候,至于面积,视三年内的旱灾情况就知道了。

    只要以往旱灾区,不再发生悲剧,予以什迁也是应该的。若是当这考核不存在,不思进取,穿着一身官府却不为民做主,也不该再穿了。”

    三人心领神会,做一地的父母官,虽然看着逍遥,但是要打点的事项太多了,特别是升官之路,朝中无人,政绩又平平,一生也难得寸进。给这个机会,上进的人耕地都要拆了造林,结合陛下登基之初颁布的民户收益考察,改造的区域,自然会好好安排妥当。

    宋璟还有个疑问,“树种根深不一样吧,不同品种的树,效果一样?”

    沈三问:“俗语有云,十年树木,百年树人,树苗是没什么大用的,三五年才能见成效。当务之急是要将树种下去,只要树能存活下去,土地就不会干涸变成死地,保护耕地。十年,小树长成参天大树那一刻,根就够用了。”

    崔玄:“十年还是太长了,不过若从此旱灾洪灾大大减少,值。”

    当然,也不看看谁出的主意。

    不过朝廷也不能制定个政绩考核项,然后真的撒手不管。考核要让信得过的人去,再有,也要收集当前树种特性,找出适宜在大部分地区种植,成长又快的树种,作为朝廷推荐的造林工程树苗。

    这些能从三个方面的资料中找出来,一是括地志这样的典籍,能够让他了解一地生活的方方面面。

    人帅也是要多读书的。

    二是去木匠哪里转悠转悠,他们必然不会只了解什么木头结实耐用,而不知道什么树最容易长成,木料最多最常见。

    要信任专业的。

    三,只好委屈沈三问去实地考察。emmm,他也暂时没这个打算,游山玩水说的好听,其实哪有那么多好玩的。而且,他早有经验,出门一转,还是发现电脑好玩,还是在这块熟悉的地方待着,舒服。

    大周的木艺,沈三问觉得要比后世好出不少,毕竟这是个纯手工的社会,为了将一些用具做的大气典雅,自然得下一番苦功夫。

    他平时用的木桌木椅,抛光和圆润程度,不输于后世的机器。

    只是,现在的技术还太封闭了,真正掌握这些技术的人不乐意传开。

    沈三问最初以为是担心教会徒弟饿死师傅,一项技术会的人多了,便不再吸金。

    后来才知道,匠人们如此,不过是防着商人和恶徒。

    周人讲究艺不轻传,得好好考核一个人的人品之后,才会慢慢的将一身所学传授出来。若是没有子孙和合适的徒弟,有些手艺人,更愿将手艺带进棺材。

    将技艺售给商人,更是受人鄙视的。可商人不在意鄙视与否,只要可以创造财富,认个干爹都没问题,总喜欢追着这些匠人跑。

    沈三问对面便站着一个这样看他的人。

    木匠刘兵:“客官若是有需要的,木匠我做就是了,至于您那些的问题,就别问了,知道我也不会说。”

    沈三问:“…”

    旁边的护卫正要呵斥,被沈三问制止。

    我穿的是贡品丝绸,头上这根玉簪还是极品和田玉,全洛阳也找不出第二根。你哪只眼睛看出我不配知道你的答案了?

    这洛阳,居然还有人不认识他…

    这人是该多孤陋寡闻,闭门造车,自闭门户,不思进取。

    沈三问:“我不是商人。”

    刘兵:“来我这的就两种人,不是同行,就是买货的,只商人喜欢窥探木匠原理,你还能是那种人?”

    沈三问:“我还能是官,大官。”

    刘兵:“不像不像,不买东西就快点走。”

    沈三问与旁边的护卫确认道,“这真是西市最好的木匠?”
    第(2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