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2章 动态以太-《致暗频率》


    第(2/3)页

    “如果你是亮国执政官,你是不是要把它永远锁在柜子里,宁可自己不用也绝不能让别人利用呢?”布劳恩捅破了窗户纸,大卫豁然开朗。

    教授走到黑板前面,切入正题。

    真空中是什么都没有吗?物体里面的能量是哪儿来的?

    特斯拉早期进行物理学研究的时间是 19世纪末,当时,经典理论认为电磁波也就是光,是通过一种宇宙中无处不在的介质“以太”传播的。

    引力也是在绝对空间里通过“看不见”的介质传播的,否则,无法解释超距作用。

    1887年,著名的迈克尔逊-莫雷实验,证明地球相对于以太的运动速度为零,相当于否定了以太的存在,牛顿经典体系遇到“第一朵乌云”。

    20世纪初,光的波粒二象性被确认,爱因斯坦运用相对性原理建立了狭义相对论,以太假定就被主流物理学界抛弃了。

    至于 20世纪中叶之后,场论认为真空不空,现代意义的以太“复活”,那是后话。

    我们回到特斯拉的理论,特斯拉曾对广义相对论的支持者说过:

    “不承认以太的存在以及它必不可少的作用,想解释任何关于宇宙的现象都将是不可能的。”

    特斯拉认为任何物体都不含有能量,能量只存在于物体的空隙,宇宙中的力都来自于能量,引力也不例外地源于能量而不是质量。

    1936年,特斯拉将他的理论写成了一篇论文,叫做《引力的动态原理》。

    论文的核心是:特斯拉假设,宇宙中有一个超级能量波,它波速极快,远远超过电磁波(光波)的速度,瞬时地、各向同性地充斥在宇宙空间。

    它的波长极长,只能入射大直径物体比如恒星,对行星以及尺寸更小的物体,则绕射,几乎不发生反应。

    由于它的频率极高,只在原子尺度以下与微观粒子产生谐振反应,宏观物体感受不到它的频率。

    除恒星和粒子以外的物体,对超级能量波的波长“视”之不见,对其频率“听”之不闻。

    特斯拉解释道:“如果你想知道宇宙的秘密,就用能量、频率与振动来思考。”

    特斯拉把超级能量波简称为:超光波,也叫做“动态以太”。

    “用能量、频率和振动来解释引力?那质量客观存在呀?即使是广义相对论把质量天然具有引力的观点,改为质量影响空间结构的场论,也没有否定质量在引力场中的作用呀?”大卫不解地问道。

    教授并未急着争辩,只是按照大卫的思路继续讲解。

    特斯拉认为所有质量体都可以用能量来表示,这在物理学和数学上显然是可行的,量子力学中的标准模型就是这么做的。

    当然,最典型的质量体是恒星(太阳),而最典型的引力场是太阳系。

    太阳既可以被描述为一个质量体,也可以被描述为一个发光发热的黑体。
    第(2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