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(2/3)页 听到这话,刘彻眼中寒光凝为实质,森冷的话语在三军阵前传荡:“北地、天水太守何在?” 益固意识到什么,凛然回道:“除陛下亲军,臣尚未见到其他援兵!” 话音一落。 左右旁听的一众将军顿时脸色不善,霍去病更是毫不客气的指出:“我等从长安来,北地诸郡距离朔方更近。” “我们到了,他们却没到?” 若是霍去病来定,此类人少不了一个失期当斩! 皇帝凝视着跪倒在地的朔方太守,脸上无悲也无喜,直到四周大军受其影响,逐渐寂静无声时。 “哈,哈哈!” 刘彻忽然干笑出声,自嘲道:“看来匈奴来犯,只有常年窝在长安的朕急,地方郡守都挺悠闲嘛。” “朕来的太急,以至于显得他们来的太慢。” “呵呵。” 皇帝笑容收敛,语气淡淡,“这倒是朕的不对了……” …… 长安城,未央宫。 自从皇帝御驾亲征后,太子每日辰时初刻入未央宫,无论有没有政务,都待至宫门落锁前一刻才离开。 期间大将军、丞相、御史大夫三人轮流入宫值守。 此次太子监国,与上次完全不同,上一次皇帝是东巡,这一次却是御驾亲征! 说句大不敬的话。 战场上刀剑无眼,一旦天子有个闪失,长安得有准备,或许这是杞人忧天,但必要的措施不能少。 事关江山社稷,太子不这么做,公卿们也会要求他这么做。 “军报!军报!” 临近傍晚,宣室殿外响起高呼声,正在殿内议事的君臣精神一震,齐齐朝外看去。 “朔方军报!”魏小公公不知跟谁学的,拉着个嗓子,一路跑、一路喊,进了大殿还想来个滑跪。 “行了,拿来!” 刘据哪有时间看他表演,虽说一天天尽在心里腹诽自己老爹,可事到临头,刘据还是不想落个英年丧父的下场。 “殿下过目。” 三两步跨下御阶,拿到军报,展开一看…… 嘶! 刘据吸了口凉气,脸上表情甚是怪异,他这神色一出,可把周围盯着他的大臣吓了一跳。 卫青惊道:“殿下,北方如何?” 公孙贺疑道:“可是出了岔子?” 东方朔……东方朔尚未开口,刘据就把军报递给众人,舅舅卫青接过查看时,刘据脸上怪异神情又现,叹道: “父皇一拳打在了空气上啊。” 没过多久,殿内公卿看完了军报,最后传到东方朔手上时,他诧异道:“匈奴不是有深入腹地的趋势吗,怎么撤离的这般快?” 闻言。 卫青面露思索,“多半是障眼法。” 其他几位大臣交换一个眼神,紧绷多日的神经都有些舒缓,不管是不是障眼法,匈奴退走、前线无恙的消息,总是好的。 这时,时刻关注动向的丞相、御史大夫等人也收到消息,匆匆赶至宣室殿。 知晓朔方状况后,与前几位相同,都是长松口气。 “也罢也罢。” 丞相石庆杵了杵手杖:“匈奴提前退走也有提前退走的好处,北方自有陛下定夺,我等坐稳朝堂即可。” 他看向刘据,“既然陛下传信要视察边防,一时半会儿就回不了长安,前些日子积攒的政务,殿下酌情处理吧。” 长安君臣以为此次皇帝能很快回京,毕竟匈奴打进家门,皇帝亲征迎敌,真要开打也就是一哆嗦的事儿。 基于此。 有些不太紧急的政务,之前能拖也就拖着。 可现在皇帝传信来,要从河套地区一路巡视回关中,走走停停,反而得耽误更多时间。 丞相的话在理,此刻一众公卿又来都来了,几件比较重要的事也就顺势处理了。 “父皇离京前对赵过三人是何安排?”刘据朝左侧梁柱后的一人问道。 伏案持笔的司马迁闻言,拱手一礼,“回殿下,陛下在宴席上允诺会给登科前三名授官,具体品阶倒未明说。” “恩……” 刘据沉吟一声,转头看向其他几位,“诸公是何意见?” 卫青闭口不言,石庆似在考虑,桑弘羊建议道:“赵过可在司农府任大司农史。” 第(2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