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(1/3)页 大汉第一次开科取士,分两次考试,首先,于光禄寺贡院初考,其中优异者可入未央宫,由皇帝主持再考。 入了宫,就是简在帝心,将来仕途自有说法。 即便没能入宫,光禄寺也会按照考试优劣,择选出有才之士,一般而言,这部分人都应该是候派官职。 但今年较为特殊。 与科举制一同开始施行的,还有各地官学的铺开,正好缺少官吏,可以直接授官。 实际上。 大汉的第一次科举,从开科取士的诏令颁布,到后续登科进士的安排,都显得十分粗糙。 像考试流程,地方至少得先选拔一次,再聚京师。 还有考试场地、批阅方式等等,乃至参加科举的人赶赴京师的方法,都很不规范。 “关东、南疆许多郡国距离京城太远,很多贫家子碍于穷困,连赴京赶考的钱财都拿不出来。” 宫墙廊道间。 皇帝与太子在前,一群随侍小步跟在身后。 “待下一次科举定制,在郡国考完后,可以让士子与地方进贡的粮税一同解赴京城。”刘据建议道:“沿途有个保障,士子路途费用也可由朝廷承担。” “可行。” 皇帝扶剑在前,点头道:“开科取士,如果都取一些豪富之家,朕岂不是白忙活一场?” 说着,刘彻点向身后一人:“记下。” “是。” 尚书仆射霍光将一卷书册半折起,持笔快速记录。 行走间,刘据想了想,又说道:“今年乃至往后几年,官学未成规模前,考生大多来自民间自学、家学。” “但数年后,等到官学铺开,官办考生与私塾考生最好区分开。” “为何?”皇帝挑眉道。 “分类后,可统计各郡县官学教育水准,以及地方学风、民风,对于私塾考生,也并非是要禁止或限制。” 刘据正色道:“科举选士,既然取消了举荐的门槛,就该取消的彻底,无论什么身份,都能参与。” “嗯。” 皇帝脸上浮现笑意,“有点治国的大气了。” “此次开科取士,准备仓促,来京赶考的人什么身份都有,商贾、狱吏、良家子、公卿之子……” 行过一个拐角,皇帝忽然冷笑出声:“之前还有人来跟朕建言,公子与农家子混在一起,实乃礼制败坏。” “哼!” “这就是礼制败坏?如果是,那他们恐怕不知道,朕就喜欢礼制败坏!” 刘彻朝身后冷声吩咐道:“记下,凡科举考试,只要是我大汉子民,无论是何身份,皆可参加。” “骑奴里能出大将军,商贾里能出治国良臣,朕何人用不得?把这句话写进诏书里,让天下人都给朕记住咯!” 是啊。 大汉就是这么一个充满神奇的地方。 卫青奴隶出身,却能到一人之下、万人之上的高位;桑弘羊商人出身,却能成为朝廷财政主官,位列九卿! 诸如此类的身份跃迁,太多太多。 与他们相比,科举取士允许各式各样的人参与又算得了什么呢? 若跟二十一世纪比,大汉朝无疑是一个很坏的时代,但跟后世阶级严重固化的王朝比,大汉又是最好的时代…… 宣室殿外。 皇帝一行人抵达时,宦者令迎上前来,恭声道:“陛下,士子们已在殿内候着了。” “嗯,入殿吧。” 宣室殿内,以往站着衮衮诸公的地方,今日则换成一张张案几,从中央排至两侧,案几后各坐着一名士子。 总共二十余人,未及冠的年轻士子居多,他们便是经光禄寺初考后,筛选出的佼佼者。 “拜见陛下,太子殿下。” 虽然宦者令提前安排人教导过,可皇帝入内时,一众士子起身见礼的声音依旧稍显凌乱。 如果仔细听。 不难听出有些人语气紧张、神情紧绷。 “哈哈哈,快快免礼!”皇帝一路行到御阶上,边走边扶,举止间极为罕见的亲切和蔼。 等他在龙榻上坐定,再次温言笑道:“今日在座诸位,皆是我大汉栋梁之材,朕对你等寄予厚望啊。” “切莫拘谨。” 听到这话,殿内大多数衣着朴素、甚至寒酸的士子,顿时脸色涨红,面露激昂之态。 唯有锦衣华服的几人,处之泰然。 皇帝将种种反应收归眼底,并未点评什么,只是又勉励几句,引得一片谢恩后,随即伸了伸手。 第(1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