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(3/3)页 他不懂相关的流程。 也不知道法规政策。 更是没有相关技术和工艺。 什么都是白纸,要想发展,谈何容易。 他如果真的想一直待在大山里,那就简单很多,只靠打猎,种地也能活下去。 但要真正做点事情,就必须不断强迫让自己学习更多的知识,在更多渠道有所涉猎。 并且,结识更多优秀的人才进行合作。 要认识到自己的短板。 算了,先不想这个。 一步步来吧,总会找到办法。 这个年代很多大佬都是原地起步,白手起家,最后也发展的很是不错,那为什么他就不可以呢。 谁还比谁差了。 再说他起码已经知道了大势所趋。 。 药草的收割还在继续,但是基本到了尾声。 产量比王天孝想象的还要多一些,两种加起来已经收到贰拾万斤了,地里还应该还有20%没有搞完。 这是意外之惊喜。 大家都建议王天孝来年干脆还是这样种,收益不错,产量又好,种个几年下来,可不成了富豪了。 但王天孝早就做好计划。 低附加值的药草,就像蒲公英和茵陈这种,他今年依然会种一部分,但更多的地,要尝试至少十种不同的适合种植的药草, 这不仅仅是因为他想药品多样性的问题。 更重要的是,他其实知道,中药走向势弱已是难以阻挡的大势。 就在接下来的十年内,中药将面临史无前例的冲击。 各种药草的需求量会大幅降低。 所以,如果种植出的药草只是单一几种的话,可能面临低价都无法销售的被动局面。 药草这种东西,你要是没人要,那就真的只能扔掉,烧柴都嫌烟大。 味道难闻。 别人不懂这个道理,他却是懂的。 所以他有他的想法。 张文远那边的砖瓦厂收购工作也终于落下帷幕。 虽然过程中有点麻烦,但好在功夫不负有心人,还是有惊无险最终拿下了。 正如王天孝所说,这个砖瓦厂不仅仅是砖瓦厂的问题,他其实背后还有个更重要的点,那就是砖瓦厂占据着清泉镇唯一的水源地。 没了水,任何大制造业都无法开展。 水在制造业中几乎就是血液的作用。 既要充当原料,又要充当动力,还要负责冷热循环交换等等。 缺乏水,就相当于摁住了工业的头颅,扼住了咽喉。 现在收购了砖瓦厂,发展的好自然好,如果没有发展好,到时候不管将砖瓦厂改成任何项目,这个水源都是非常有利的资源。 这种认识,如果不是王天孝这种人,一般人这个年代根本就意识不到。 就连张文远都不是很明白,更不用说其他人了。 收购好之后,便是面临着整改了。 一个国营的老厂子,没有经过改制,里面的问题多得几乎难以数请。 无论是软件还是硬件方面,都需要做很大的改善。 本来王天孝最近在收割药草,已经非常忙了,但张文远还是要拉着他一起处理砖瓦厂的问题,他也推脱不开,只能和他一起想办法解决。 不过,王天孝建议将武平调整到这里,暂时负责车间管理。 预制场交付给副厂长管理就好。 反正预制场经过几个月的调整,如今已经非常稳定,每个月的净利润有十几万,王天孝也能分红两三万元。 张文远这个姐夫,开拓不足,但是守成很不错。 而且他还有个很大的优点,那就是执行力超级强。 很多人理解的执行力就是将领导交代给自己的事情完成就好。 其实远远不够。 真正的执行力,不仅要完成任务,而且要按时按质按量完成任务,一丝不苟的完成。 三个重要因素,缺一不可。 若是打了折扣,那肯定就不能叫执行力了。 人和人之间差距并不大,尤其是工作之后的能力。 之所以慢慢会被拉开,有的人做了领导,拿了高薪,而有的人做了一辈子,或者人到中年了还是员工,就是因为在日常的一件件小事情里,没有做好。 在领导或者公司的评价体系里没有得到较好的分数。 不管任何行业,最终能获利的都是优秀的那份子,这是亘古不变的道理。 对于砖瓦厂的整改,王天孝提出了他的一些建议。 他通过观察,发现砖瓦厂其实占地面积还是挺大的,应该有四五百亩地。 但其中三分之一的地基本被荒废了。 而剩下的三分之二,只有一小部分是砖瓦的窑,机器设备,以及仓库。 其他大部分都是堆放的各种垃圾。 包括废旧的机器啊,没有做好的砖土胚等等。 反正就是乱七八糟。 (本章完) 第(3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