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(2/3)页 他的构想是,能否构造出某种力场,笼罩一整片空间,来影响这片空间内的所有造物? 电磁力有光子场,引力有引力场,弱核力有W和Z玻色子场,强核力有胶子场。 传递统一力的粒子为X和Y玻色子,它们可以构造出X和Y玻色子场。 X和Y玻色子原本只能存在极短的时间,一瞬间便会衰变。但没有关系,强核文明已经可以制造出某种环境,来延长它的寿命。 正因如此,强核文明才能将能量炮弹丸置于激发态。 现在,单独针对一艘战舰的强核激发不可行。那么,我能否构造出一个X和Y玻色子场,笼罩一整片空间,将这片空间中的一切造物全都激发强核力? 针对这种构思,李青松再度开始了研发。 然后,李青松遇到了更大的困难。 他发现,这种武器从理论上是可行的,只是工程实现起来几乎没有可行性。 至少,对于正统智慧文明来说没有可行性。 至于李青松…… 那自然另当别论。 其一是超级复杂的战场环境带来了超级复杂的计算需求。 既然要将一整片空间置于玻色子场之下,那么,战场环境的影响必然要考虑到,必然要定制化的施加影响才能做到。 而战场环境的时刻变化,所导致的瞬时的庞大计算,现有量电超算根本不可能做到。 同时,这也仅是难点之一。 同属于计算需求的另一个难点则是,因为“统一力场”布设装置必然需要安置在后方,和战场有一定距离的缘故——唯有如此,才能确保这些设备不会被摧毁,“统一力场”装置的影响到达战场会有一定的延迟。 这便意味着,李青松的计算并不仅仅只是当前战场情况的计算与定制,而是需要依据战场现有局势,预测接下来几十秒甚至一两分钟——依据距离的不同,延迟的时间也有所不同——的战场局势,并且需要保持极高的正确率。 第(2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