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(3/3)页 而碳氧元素的聚变,会进一步增加白矮星内部的温度和压力,让聚变速率更快。 这原本不算什么,对于普通的恒星来说,内部温度和压力高了,很显然的,它会开始膨胀,从而降低内部温度和压力,由此达成一个稳定的,动态平衡的状态。 但这种机制在白矮星上失灵了。 因为白矮星密度太高,太过坚硬。普通恒星像是一个气球,可以轻易变大变小的话,白矮星就像是一颗石头,没办法变大从而降低自身内部温度和压力。 后果便可想而知了。 碳氧聚变会越来越快,越来越快,最终失控,最终,组成整颗白矮星的所有碳氧元素会同时聚变,同时释放出能量。 于是,相当于一整颗太阳的白矮星在这失控的剧烈能量释放下,猛然爆炸,整颗星球都被炸的粉身碎骨。 这便是Ia型超新星。 超新星爆炸存在许多种不同的种类,但毫无疑问的一点是,无论哪种类型的超新星爆炸,都会释放出强烈到难以想象的能量,堪称宇宙之中最为剧烈的能量释放过程。 超新星爆炸的能量会360度无死角的向周边所有空间倾泻。它在短短几秒钟内释放的能量,甚至比太阳整个生命周期,约100亿年时间里所释放的所有能量加起来还要多。 当超新星爆炸发生的时候,在那几秒钟时间里,便连整个银河系,数千亿颗恒星加起来的光芒都会被它暂时掩盖。 但这样猛烈的爆炸,李青松却在同一个地方连续观察到了两次,且,两次都没有找到光学对应体。 似乎这两次超新星爆炸是“黯淡”的,不发光的。 但这怎么可能? 以及,中微子的数量似乎也不对。 李青松通过中微子的能级确认了辐射源为II型超新星爆炸,但自己观测到的数量太少了,远远少于正常的超新星爆炸模式。 这似乎意味着……这一次超新星爆炸,其能量仅有少部分通过中微子释放? 第(3/3)页